宫苑赏鱼
“冥冥一径傍花入,忽有清池照深夏。鱼吹落日知镜净,荷受微风看珠泻。”宋代诗人汪藻寥寥几笔勾勒出盛夏中的一片清凉世界,远离尘嚣,恬静洁净,仿佛连最常见的蝉声也消隐了。这是文人雅士所向往的审美境界,一池碧塘,有鱼虾不时轻灵地穿过水荇绿藻,水面倒映着翠叶红莲的姿影,隐逸恬淡,悠然自适。
▼ 虚谷紫藤金鱼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
金鱼
畅游
有趣的是,深居宫廷、坐拥天下的帝王往往也有着近似的情趣。为了日常能够观赏到鲜活的鱼儿,增添游园之乐,明清时期,紫禁城中修建有好几处养鱼池。比较知名的当属御花园中呈对称格局的浮碧亭、澄瑞亭鱼池,以及慈宁宫花园的临溪亭鱼池。浮碧亭建于明万历十一年(1583年),临溪亭始建于明万历六年(1578年)。这些亭子都建立在矩形水池之上,两面临水,春、夏、秋三季均可观赏到游鱼在幽荇青藻自如穿泳的景象,夏季更有荷花竞艳,古木浓荫,为紫禁城中增添了几分盎然之趣。
▼ 慈宁宫花园的临溪亭鱼池
这些池中所养殖的鱼主要是金鱼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内务府档案记载,“御花园金鱼池二座,各面阔七丈五尺,进深三丈,东一座水深四尺二寸,西一座水深四尺八寸。”由此可知,虽然长宽一致,但浮碧亭下的池水比澄瑞亭略浅,这是因为其天然深度本就有所不同,参考其它档案记载,浮碧亭自深八尺五寸,澄瑞亭自深一丈三尺。档案中皆称二池为“金鱼池”,则说明了金鱼当时在宫中的受欢迎程度。
御花园金鱼池按例每年都要进行修缮。通常在春暖花开的时候,先由内务府掌仪司会请钦天监指定吉期,再由营造司负责具体工程,所用经费则出自内务府官房租库。以嘉庆六年(1801年)为例,吉期定在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卯时,具体工程是“搭贯架子四座并铺垫地面席片”,使用艌灰、桐油、绳索等材料加上工费、饭食银、车脚银,共花费白银33两有余。这只是每年养护鱼池项目中的其中一项而已。
城河
汲水
御花园金鱼池的水,并非就地取材,而是使用宫外的井水或是护城河的水。并且无法直接引水到金鱼池,需要耗费大量人工汲水运送。为了保持鱼池的清洁,应按时换水,也是先以人工淘出池中水,再添入新水。根据档案记载,当使用宫外井水时,由于路途较远,所用劳力尤其多,御花园淘金鱼池,通常用苏拉210名;添金鱼池,需用外雇苏拉1598名加上内务府自有的苏拉1592名,共计3190名。后来改用神武门外护城河水,汲水较近,不用额外雇佣苏拉,所用人工数一降至675名。即便如此,给鱼池换一次水也是兴师动众,所费不赀。
▼ 御花园金鱼池淘水添水等项用苏拉数目奏折
紫禁城内可以大规模养鱼的所在,还有时下颇受关注的延禧宫。在端康太妃(即光绪帝遗孀瑾妃)的力主下,曾在此地修建西洋水殿“灵沼轩”,但直至清亡也未能完工。今天我们仍能看到一张端康在灵沼轩前的照片,她与另两名女子当时就在观鱼,只不过看得不是水殿里的鱼,而是一个个大木盆中的金鱼。
▼ 荷花鹭鸶鱼缸图样 故宫博物院藏
鱼跃
纸间
除了鱼池,鱼缸作为更具灵活性的养鱼器皿分布在各个宫室中,既有实物留存,也有不少制作鱼缸时的画样传世。如乾隆十年(1745年)粤海关监督策楞进贡的画珐琅开光人物鱼缸,工艺繁丽,铜胎圆形。另有荷花鹭鸶、牡丹芙蓉、绣球芍药、藤萝月季等画样,色泽典雅,笔法工细,或正圆,或椭圆,或敛口,不一而足。
▼ 珐琅开光山水人物鱼缸 故宫博物院藏
《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•烛下缝衣》图中,一名神态娴雅的女子正借着烛光缝制一件红衣,她的窗前恰是一缸粉莲,两尾红色小鱼在清澈见底的水波间,在纤细柔袅的水藻中游弋,正是“鱼戏莲叶间”的艺术再现。对此画的解读,经常会提到女子身后竹丛间飞舞的一只红蝠,认为是以“洪福”褒奖女子操持女红的美好德行。其实,红鱼、红衣、红烛与红色的蝙蝠相互呼应,固然可令整个画面更具整体性,而鱼儿的出现也不单纯是点缀,兼有实际的功用。鱼儿倏尔往来,身姿灵动,姿态活泼,缝衣时间长了,可寓目于双鱼,便能舒缓倦眼,放松身心。
▼ 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•烛下缝衣 故宫博物院藏
除了紫禁城里,其它园囿行宫之中当然也少不了要养鱼。如档案记载,乾隆二年(1737年)夏,庄亲王允禄等奉旨先后7次从畅春园、霸州等地捕捞金鱼、鲤鱼等多种鱼总计12150多条放入圆明园内,其中包括:大金鱼219尾,小金鱼414尾,鲤鱼427尾,鮻鱼180尾,青鱼3尾,白鱼135尾,胖头鱼335尾,嘎呀鱼180尾,鲫鱼等鱼10257尾。另有鳣鱼64尾,黑鱼46尾,被赏给了参与网鱼的侍卫、拜唐阿、网户等人,并未放入圆明园。
版权声明:本号文章、档案插图、音视频等版权均归“皇史宬”公众号(ID:mingqingdangan)所有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!但欢迎读者朋友们转发分享!
近期文章:
☆ 档案开放|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公开100万条数字化档案目录
责任编辑:海 鑫 美术编辑:丁 威
投稿信箱:HSC1925@126.com